近日,南太湖新区王家漾佳苑小区内,湖州市南太湖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康山中队的执法队员正在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清理楼道堆放的杂物。这一幕日常场景,正是湖州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小区、深耕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从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入手,让治理温度直抵民心。
过去,小区里的违建、占道、油烟扰民等“烦心事”,常陷入“看得见、管不到”的困境。如今,一支“能进社区、会解难题”的综合执法队伍,正在湖州的街巷小区里活跃起来。

今年以来,湖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全市推行“执法进小区”机制,将执法力量从机关下沉到街巷小区,服务阵地从前台移至居民家门口。这并非临时行动,而是一场破解“小事没人管、难事管不好”的制度性探索,通过执法力量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让治理效能体现在群众可感可知的变化中。
在市级统一部署下,六个区县同步推进,通过设置执法服务点、建立副主任制、整合职能资源、公开执法清单等方式,着力打通执法与群众之间的“最后一米”。治理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违建、占道、油烟扰民、垃圾堆放等问题,推动执法角色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治理”。
各地在探索中形成了有代表性的机制路径。
在长兴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推行“执法副主任制”,执法人员以社区副主任身份参与居民小区日常治理,不仅负责巡查整改,还能协调物业、调解矛盾、推进共治。配套出台的《住宅小区治理若干操作规范》,联合住建、公安等七个部门,构建起“投诉受理—联合踏勘—调解协调—执法处置—结果反馈”的闭环流程,并同步公开80项小区执法事项清单,做到“权责明、流程清、群众懂”。
“以前装修纠纷不知道找谁,现在社区副主任就在身边,反映问题当天就有回应。”居民王先生的感受,道出了执法力量下沉带来的变化。目前,长兴已组织召开业主会议16次,进小区指导服务30余次,解答居民诉求100多个。
服务的“触角”也越来越细致。
在南太湖新区康山街道,社会治理分中心就设在王家漾佳苑小区。综合执法、消防、市场监管等六大部门常驻,渣土清运、油烟报备、门头审批等高频事项可在小区内现场办理,群众“跑腿”变“零距离”。新区还推行“721”服务机制——70%服务、20%管理、10%执法,让执法从刚性管控转向柔性服务,执法队员成了居民眼中“帮办事、解难题”的身边人。
在吴兴区,八里店中队与村社联合推出“红心+蓝盾”治理模式,执法队员与党员志愿者组成小分队,日常开展文明养犬劝导、楼道堆物整治、垃圾分类引导等“微治理”行动。“看到执法人员和戴党员徽章的志愿者一起干活,大家都更愿意配合。”居民刘女士说。
其他区县也在结合本地问题靶向推进。
安吉整治私人养蜂扰民问题,第一时间处置、赢得居民点赞;德清开展智慧犬管入户宣传,提升文明养犬意识;南浔推动业委会参与执法协同,探索“法治+自治”融合机制,让小区治理由“政府管”变为“大家管”。
从制度嵌入、机制闭环,到服务下沉、协同共治,湖州“执法进小区”改革正逐步形成规范化、常态化运行格局。
“不是派人下去走一圈,而是把执法力量真正扎根在小区,成为社区治理的一部分。”湖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从搬走一件杂物、解答一个问题开始,执法的角色,正在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出现在居民身边,基层治理的温度,便在这一次次贴近民生的实践中持续升温。